北京马拉松扛起“国马”头衔!
澎湃新闻 | 作者 马作宇

2019-11-03 18:45


热点

今年的北马受到了广泛好评。

如今的中国每年有超过1500多场马拉松以及跑步赛事,但过去40年里,能扛起“国马”这个头衔的只有北京马拉松。

11月3日,经历39载春秋的北京马拉松(下称“北马”)在细雨中鸣枪起跑,3万名来自世界各地的跑步爱好者从北京天安门出发,踏着充满活力的步点,用双脚感受老北京城独特的跑步文化。

从1981年首届比赛的86人参赛,到如今全球超过16万人报名争夺3万个名额,作为中国历史最悠久的赛事,北马见证了路跑运动在中国的飞速成长过程,也在近40年里为中国的其他比赛设下了一个足够高的标杆。

一连串新纪录,北马用奔跑献礼70周年

深秋11月,是北京最美的季节,红墙绿瓦,黄叶满地,天朗气清。当北马在39年里第二次被安排在11月比赛,对所有跑者来说,这是一种不言自明的幸福。

事实上,在比赛正式鸣枪的前一晚,北京城还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气温随之降低。对于大部分参赛者而言,特别是那些来自南方相对温暖地区的跑者,这样的气候环境其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然而,当56个民族代表和3万名参赛者在起跑线前一起高唱国歌时,天安门前的赛场气氛沸腾了。

“我是一名退伍军人,听到差不多3万名跑者一起唱国歌的时候,我置身其中,真的是热血沸腾。”跑龄超过5年的张晓军这样对澎湃新闻记者回忆当时的情景。

这是他第三次来到北京跑马拉松,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一份特别的爱国情怀,“我看到我身旁好多跑者唱着唱着就热泪盈眶,这是一种很特别的感受,向祖国70周年献礼就成了一种跑步的动力。”

这或许就是北马作为“国马”的魅力所在——从装备领取到赛前热身再到鸣枪起跑,处处都透着一种京韵和京味。这也难怪越来越多,来自全世界的跑者都想来中国感受这样一场马拉松。

赛前的一组数据足以证明北马在中国跑步圈里的地位:今年共有165704名跑者参与预报名,比去年增加了53911人,增幅高达48%;这是北马连续第三年报名人数超过10万,放眼全中国,只有今年上海马拉松做到了这样的影响力;不仅如此,按照3万人参赛的规模计算,中签率仅仅为18.1%,也就是每5个人中只有一人能真正感受北马的氛围。

就在赛事影响力和报名规模创新高的同时,今年的北马又用另一个新纪录向祖国献礼——当来自肯尼亚的精英跑者基索里奥第一个冲过终点时,他的成绩定格在2小时07分06秒,刷新了2013年的赛会纪录。

而在过去39年时间里,这场“国马”的速度也一直引领着整个中国跑圈,从1981年的首届比赛至今,冠军的成绩已经提高了8分14秒。

基索里奥创造了北马的新纪录。

细致服务和全面保障都是标杆

北马之所以能在全世界都有不小的跑者号召力,最重要的是,它在体现浓浓中国韵味的同时,还保证了金标赛事的高水平服务和保障。

相比过去两年,今年的北马赛道基本没有改变。比赛从天安门开跑,沿长安街向西,经过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最终抵达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中心区庆典广场。这也是“最北京”的经典路线,途中涵盖了中华世纪坛、军事博物馆等北京著名地标,处处透着京城的文化底蕴。

而一直在变化的是北马的服务。更细致和更人性化的赛道补给和保障,是北马今年提升显著的方面。

按照北马组委会的安排,起跑5公里后,每2.5公里设置补水站;17.5公里后,每5公里设置食物补给站。从香蕉、盐丸、能量胶到小番茄等补给,在每一个补给点上都一应俱全。

“因为温度降低的缘故,我看到很多补给点上都有热热的姜汤,这还是很体贴的。”张晓军用了3小时58分完赛,跑出了他自己在北马的最好成绩,“这几年过来,能够感觉的北马的服务越来越细致,考虑的比以前更周到了。”

同样是一组数据,体现出了北马服务和保障的升级——赛事物资包括能量胶160000支、香蕉75000根、完赛毛巾30000条、盐丸30000盒、蛋糕1500公斤、能量饮料180000余瓶、饮用水400000余瓶。赛事保障方面,配置医疗服务点10个、救护车20辆、存衣车35辆、收容车18辆和移动卫生间1000余个。

不仅如此,北马组委会自5公里开始,每间隔2.5公里直到终点都设置有固定医疗站,医疗站工作人员有权根据选手状况判断并中止其继续参加比赛,进一步确保选手们的人身安全。

同时为了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组委会还设置了AED移动医疗救护服务,并有志愿者协助救护。

在竞争中促进中国马拉松进步

北马在过去39年里的快速发展和不断成熟,正是中国马拉松赛事和产业进步和壮大的缩影。

当每一座城市里的各种赛事越来越丰富,一场马拉松不仅仅只是体育竞技,它也成了一张向全世界展示面貌风采和人文底蕴的城市名片。

有意思的是,当每一座城市都拿出这场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城市名片时,那些有机会感受过不同赛事的跑者总会不自觉地将它们进行比较,而在这种相互比较甚至竞争的过程中,每场马拉松之间也在相互促进。

即将进入24岁的上海马拉松,在2015年创造了最新的赛会纪录。彼时,肯尼亚选手隆扬加塔以2小时07分14秒完赛,超越了当时的北马赛会纪录。如今,北马用2小时07分06秒的新赛会纪录,超过了上马8秒。不过,他们都还在追赶着厦门马拉松的2小时06分19秒。

同样在3日结束的杭州马拉松,作为中国老牌赛事,也刷新了自己的赛会纪录,2小时10分5秒的成绩虽然不算出众,但也是一种对过往的超越。

除了成绩,赛事服务也是跑者们拿来重点比较的对象。

过去几年,“上马品质”一直在跑圈里受到跑者的赞赏,如今,北马在赛道服务,助威团设置和安全保障上也正在一步一步做到更好,逐渐在跑圈里树立起了口碑,甚至也有了“国马品质”的头衔。

不仅如此,随着科技的进步,赛事对于科技的运用也在相互比拼中不断提升。

去年,上马推出了“蓝色跑进线”,这种只有在国际顶级赛事里出现的技术,是为了跑者们更好地选择路线从而提高成绩。今年,北马也使用了更好的科技,采用感应计时的方法提高准确性。

这种感应计时芯片在选手通过起点线开始计时,在起点、每5公里点、21.0975公里点、折返点和终点设有计时地毯,选手在赛事过程中,均须通过所有的计时地毯。在关门时间内完成比赛但缺少任何一个计时点的成绩,将不予排名。

在相互竞争中相互促进,这是中国马拉松继续向顶级赛事水平发展的动力。这其中,39岁的北马无疑是老大哥,代表着中国跑步最悠久的历史,同时也在包容和成长中,将中国马拉松的品质标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编辑:高珊珊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