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丨这37件回归文物,今起圆明园内可见
北京日报客户端 | 作者 王谌

2018-10-18 13:39


有着“万园之园”美誉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园林建筑化为灰烬,珍贵的陈设收藏流散于世界各地。

今天,回归圆明园流散文物展在圆明园天心水面正式开展,此次展览首次集中展示自圆明园管理处成立以来回归的37件重要石质文物,并将作为常设展免费对游人开放。同时,32件文物的3D扫描视频将在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微信公众号上同步上线。

此次展出的文物,包括2件二级文物和6件三级文物。为确保文物安全,每件文物外均加装了玻璃保护罩。

其中,展区中央的“绮春园清夏斋流杯亭基座和导流石槽”最为引人注目,该组构件原为绮春园寄情咸畅亭内流杯渠基座,由九石构成,为模仿河溪的蜿蜒曲折,在石座上凿出曲折的小水槽,整体形如兽面图案,取“曲水流觞”之意境。

圆明园罹难后,该组构件流落至北京大学园内,1981年北京大学将其归还。展区内另一件精美文物便是“柳浪闻莺”坊楣,坊楣一面刻乾隆御题“柳浪闻莺”四字,另一面刻有乾隆御笔“柳浪闻莺”诗一首:“十景西湖名早传,御园柳浪亦称旃。栗留叽啭无端听,讶似清波门那边”。文字两侧皆雕花卉纹饰。

这些饱经沧桑的文物不仅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和屈辱,同时也凝聚了中华儿女深厚凝重的情感。除天心水面以外,圆明园展览馆、西洋楼遗址区内还展示有一对石鱼、5块观水法石屏和两件方塔形石构件、一组谐奇趣喷水池等回归的流散文物。

圆明园管理处副主任李向阳介绍,近年来,圆明园管理处又从一亩园、树村、功德寺等拆迁区回收砖、石文物8万余件,还收到热心市民捐赠的带有“圆明园”戳记的城砖,在圆明园西部景区形成壮观的“文物长城”。

今年4月,从民盟中央回归的两件流散文物—乾隆御笔“熙春洞”石匾额和嘉庆御笔“称松岩”诗石刻将请专家进行修复,两件文物的复制品在天心水面展出。

李向阳说,文物作为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历史发展的见证,也是后人传承文明、继往开来的文化渊源。举办流散文物回归展,对于充分挖掘和展示历史文物的文化内涵,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具有深远的意义。

今天也是是圆明园罹难158周年纪念日,从2016年起,每年的10月18日是圆明园遗址公园免费开放日,希望更多的人来到圆明园,走近遗址,悼念圆明园远逝的辉煌,铭记历史,更唤起心中的爱国主义热情。

此外,圆明园管理处公布了010-62543673,希望广大公众提供更多圆明园流散文物的线索,对文物保护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流散文物背景 

1860年10月,圆明园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其珍贵的文化收藏就开始通过各种途径流散于世界各地。

1900年,八国侵略军攻入北京城,京城内外秩序大乱,圆明园的残存物件又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其后,圆明园又连遭官僚、军阀、土匪、奸商等的长期破坏和盗窃,特别是自1911年清王朝被推翻后,其石雕文物更是大量散失。经过入侵者的“抢劫”、“火劫”,以及后来的“木劫”、“石劫”之后,圆明园最终沦为一片废墟。

现在圆明园绝大多数价值连城的金器、银器、玉器、瓷器等文物都流散国外,英国伦敦的大英博物馆、法国巴黎的枫丹白露宫、法国军事博物馆、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挪威伯尔根实用艺术博物馆等都收藏有圆明园的珍贵文物。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统计,目前在全世界47个国家的200多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文物有164万件,而民间藏中国文物是馆藏数量的10倍之多,几乎涵盖所有文物种类,包括书法、绘画、瓷器、陶器、雕塑、铜像等各类珍品。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来自圆明园,都具有很高的文化含量、历史价值、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而散布在国内的圆明园文物除了极少量的精美工艺品之外,大多为圆明园的装饰点缀石件、建筑石构件、碑刻等石质类文物。这些石质类文物散失的范围主要为北京、保定、南京、苏州等地。

 


编辑:RB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