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校长的“外卖”都有啥?来这里就知道了……
北京东城

2019-11-14 20:49


东城

那位头顶着一片“茂密森林”的先生和学生们刚刚离开,黑板还没来得及擦,白色的粉笔字写着“中国小说史”;架子上的报纸散发出淡淡的油墨香,负责登记新到报刊的年轻人有浓重的湖南口音,他可以领取八块钱的薪金;校长室有一张圆桌,摆放着一饭一汤……位于沙滩路口的北大红楼静静矗立了101年,即便楼外车水马龙,楼内时光却兜了个圈儿回到了曾经。

近日,北大红楼二层首次对外开放。百年间,这里一度成为办公室,成为库房。令时光倒流的“魔术师”们,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的一群工作人员。他们探访曾经在红楼工作过的老人们,翻阅散落在各处的回忆录,一遍又一遍地观看曾经的采访视频,从故纸堆里翻找蛛丝马迹,力图让观众可以触摸到百年前的历史。

 

校长室:

“一饭一菜”找回历史的温度

 

踩着暗红色木地板,从中间的楼梯走上北大红楼二层,右手朝南第一间房是校长室。大门敞开着,除了正常的办公桌椅,屋子里还有一张普通的圆木桌,上面摆放着一盘青菜、一碗汤,还有一碗米饭。这是校长蔡元培家人送来的一餐。
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副研究馆员秦素银说,1918年下半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红楼在这里设校长室,时任北京大学校长是蔡元培。当时,蔡元培任北大校长已经近两年,他主持的北大学科改革初见成效,工、商两科停办,文、理两科扩充,增设史学门和地质学门,文、理、法三科各自成立研究所,校内学术研究风气日渐浓厚,蔡元培经常在办公室召集会议,与北大教员讨论校务、制定规章等。社会上对北大给予了高度评价“国立北京大学自蔡孑民整顿以来,形式上精神上大有可为。”
“我们希望将这份感动在博物馆里体现出来,让观众体会到历史的温度。”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陈列展览部主任陈翔说,在查询历史资料的时候,有一份北大学生的回忆录里提到,当时学校没有食堂,蔡元培每天要点“外卖”,一次他好奇地打开了送饭的篮子,里面就是粗茶淡饭,没有荤腥。“作为北大校长,蔡元培收入不菲,但坚持布衣简从,安贫乐道,他一生致力于救国,从不把职务作为谋私利的工具。这一次恢复二楼陈列时,我们就特意复原了这个小场景。”
陈翔说,找回旧时光,不仅要读史,还要有一些合理想象。“历史不是拍纪录片,处处有痕可查。但是做博物馆,不仅要讲故事,更要吸引观众主动走进历史。”

 

校长办公室:

屋里人是历史和现在的“桥”

 

从校长室出来,往东靠北的第一个房间门外挂着“校长办公室”的牌子,用途是校长秘书室,而秘书主要是办理校长函件往来事务。

门内,老式办公桌上,摆放着绿色玻璃罩的台灯。门旁衣架上挂着一件深色大衣和一顶帽子。仿佛屋里的人刚离开。
屋外的说明牌很有意思,说屋子寥寥几笔,绝大部分篇幅是人物传记。摘抄如下:1918年时的秘书是当时北大最年轻的文本科教授徐宝璜。徐宝璜(1894-1930),字伯轩,江西九江人。1912年赴美国密西根大学攻读经济、新闻等专业。1916年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兼校长室秘书。徐宝璜是北大著名社团新闻学研究会的副会长和导师,也是《北京大学日刊》的编辑主任。徐宝璜编写出版的《新闻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本新闻学专著,被誉为“新闻学界最初的开山祖”。
陈翔说,因为有人在屋子里工作过所以才带来了生机,因为有人在屋子里办了很多大事儿所以才带来了回忆。而这些人就是一座座架在历史和现在“桥”。
位于北大红楼一层的第二阅览室,就因人出名。1918年8月,为组织湖南新民学会会员去法国勤工俭学,毛泽东第一次到北京。为了方便在北大征求会员并解决生计问题,毛泽东希望在北大找一份差事。
他通过以前的老师杨昌济的关系找到蔡元培。蔡元培建议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工作,还专门写了一张便条给李大钊。后来,在李大钊的安排下,毛泽东在第二阅览室工作,每天负责登记新到的报刊和前来阅览者的名字,领取八块钱的薪金。
如今,这件阅览室恢复了陈列,报架上摆放着《国民公报》《惟一日报》《顺天时报》《华文日报》,还有天津的《大公报》、上海的《神州日报》等。陈翔说,这些报纸虽然只有一面露脸,但每一张都是按照当年报纸原样复制的,正反面印制。“我们希望还原最真实的场景,这里容不得投机取巧。”

 

文科教员休息室:

“假”位置真故事

 

二楼C位,有一间可能是“虚拟”的屋子——文科教员休息室。陈翔说,我们曾经找到过一本《北京大学文科一览》,附图中逐次对1918年红楼各层各房间的使用状况进行考证,特别关注了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们工作、学习的地方,力图真实、细致地揭示当年红楼的原貌。在二层图中,并没有这间屋子。
但是文科教员休息室是确实存在过的。据北大学生罗家伦回忆,当时北大有两个有名的师生聚谈场所,一个是二楼国文教员休息室“群言堂”;一个是一楼图书馆主任室“饱无堂”。“群言堂”以南方人为主体,“饱无堂”以北方人为主体。“在这两个地方,无师生之别,也没有客气及礼节等一套,大家到来大家就辩,大家提出问题来大家互相问难。大约每天下午3时以后,这两个房间人是满的。”这处供教员休息的地方,有时也用来开会。
这里当时充满学术自由的空气,大家谈天的时候,也没有时间的观念。有时从“饱无堂”出来,走到“群言堂”,或者从“群言堂”出来走到“饱无堂”,总以讨论尽兴为止。
二楼正中的位置设有大阳台,工作人员很难考证这里是否曾经就是“群言堂”。也许当年这里只是靠墙摆放了几组长椅,老师学生们是在开放的空间里畅所欲言。陈翔说:“我们也会继续深入研究,如果有新的进展也会随时调整展陈,将最真实的历史展现出来。”

 

文科学长室:

五十年代复原展成了重要参照物

 

1917年1月,陈独秀被蔡元培聘请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北大红楼建成后,他的办公室就设在二楼,挂牌“文科学长室”。
与现在的办公室的陈设风格不同,陈独秀的办公桌摆在了屋子中间。这种风格参考了“最权威”的资料——上世纪五十年代,北大红楼尚未对外开放,但是当时文物部门在一楼布置了两处复原展,一处是李大钊的办公室,一处是第二阅览室,供内部参观。“当时很多曾经在红楼工作、学习过的老人还在世,老一辈文物工作者们逐一拜访他们,几乎原汁原味地复原了历史。”陈翔说,这两个展览一直保存到现在,它们也成为红楼很多复原陈列的参照物。“一些家具的摆放特点、一些用品的年代感,都会参照当时来设计。”
还有一些观众容易忽略的小细节,工作人员也格外用心。“李大钊的办公室是里外套间。按级别,陈独秀更高,所以推测他的办公室也是套间的标准。但是这次二楼布展开放时间非常紧张,我们来不及在墙壁上‘做’一道门了,干脆挂了一幅油画。”陈翔说,这幅画的内容是蔡元培和新青年的同仁们。
当年,《新青年》的同仁们商量好再办一个“更迅速,刊期更短,与现实更直接”的刊物。1918年11月27日,陈独秀就是在这间办公室召集李大钊、胡适、周作人、张申府、高一涵、高承元等开会,议定创刊《每周评论》,会上推举陈独秀“负书记及编辑之责”。《每周评论》于1918年12月22日创刊,逢周日出版,文科学长室即为编辑所。

 

日刊处:

“时光机”制造地

 

历史就藏在一摞摞的故纸堆里。这些年,工作人员翻阅了1918年的《本科现行课表》《预科现行课表》《兼习的外国语班次表》《预科国文教员担任钟点表》《教职员表》《班长表》《教务处办事细则》等各种各样可以找到的材料。
《北京大学日刊》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份资料。它创刊于1917年11月,是北大最早创办的刊物,具有公报性质,每天出刊,刊登新闻和公告,介绍北大师生及社团活动,传播新思想和新文化,对新文化运动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北大红楼二层有一处日刊处,就是当年《北京大学日刊》的编辑处。陈翔说,蔡元培聘请徐宝璜担任《日刊》主任,经理一切事务。日刊处除主任外,设事务员、书记各一名。事务员负责招登广告、发送稿件、管理印刷、发卖日刊、购买纸张等,书记负责办理缮写校对等事宜。

 

 

展望

2021年北大红楼有望全面开放

 

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时,北大红楼有望全面开放。

一些细节会逐步恢复。陈翔透露,很多人提过一个线索——蔡元培的办公室书架上曾经摆放了一个炸弹,令很多人一进屋就吓了一跳。“这与他年轻时的经历有关,很有看点。但我们还在考证当年办公室里摆放的炸弹是什么样子的。虽然是复制品,但也必须符合历史原貌。”

校医室、第36教室等都将陆续恢复。陈翔说,希望北大红楼重新焕发出青春和活力,让更多观众走进北大红楼,感受历史,传承红色基因。

了 解 更 多

 

北大红楼(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于今年被中宣部新命名为39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在新入选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北京新进榜11处,其中东城区有5上榜:北大红楼外,还包括中国法院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这些融汇了人文元素、历史氛围和现代视野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紧密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教育主题,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

 

中国法院博物馆

中国法院博物馆新馆位于东城区正义路,曾经是原日本正金银行北京支行的旧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法院博物馆展出的古籍善本约2000册,包括代表中国古代法律鼎盛时期最高水平的《唐律疏议》《明会典》《大清会典》,以及代表中国古代法医学成就的《洗冤集录》等珍贵古籍实物。中国法院博物馆对中国古代司法文明的发展历程、人民法院建设和审判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和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各项审判工作进行了全面的展示,在这里可以感受我国灿烂辉煌的司法文化和光辉历程。
地址 东城区正义路4号
门票 免费。观众可通过官方网站(http://mcc.chinacourt.org)预约或携带身份证刷卡入馆。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16:00停止换票及入馆),每周一闭馆。
电话 010-67557825

 

 

中国海关博物馆

中国海关博物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直属的国家级行业博物馆,为古典园林式建筑。博物馆主展区建筑面积约8,000平方米,基本陈列位于主展区一层、二层,包括千秋古关、近代海关、现代海关三个部分。专题展厅和临时展厅位于地下一层。此外还有“海关902”艇专题展厅。中国海关博物馆现有藏品32,000余件,涵盖了从战国时期至当代各个历史时期的海关重要文物,还有海关查获的11世纪观音立像、战国时期青铜剑、雪豹标本、东北虎皮等走私物品。
地址 东城区建国门内大街2号
门票 免费。观众可通过官方网站(http://www.customsmuseum.cn)预约或携带身份证刷卡入馆。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6:30(15:45停止换票,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电话 010-65194318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隶属于全国妇联,是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博物馆,收藏、展览和研究妇女儿童类文物,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和为广大妇女儿童服务为主旨。目前,博物馆已收藏各类藏品近3万件,丰富的文物藏品和全面的陈列展览,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妇女儿童的生存状态、地位变化、文化习俗、杰出人物和社会贡献,构成一幅纵贯五千年历史,涉及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体育各个领域的妇女儿童社会和家庭生活全画卷。
地址东城区北极阁路9号
门票免费。观众可通过官方网站(http://ccwm.china.com.cn)预约或携带身份证刷卡入馆。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下午15:30停止换票,16:00停止入馆),每周一闭馆。
电话010-65269678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

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是首家全面展示中国移民史、移民现状的国家专题博物馆,现有藏品3.2万余件。馆舍外观由仿古四合院与现代建筑组成,共有七个展厅,一个报告厅。常设的华侨华人历史文化展,分为中国人移民海外历史、华侨华人海外生活篇和贡献篇、华侨华人与中国发展、中国侨务等四部分。展览以历史传统与现代观念相结合、庄重大方与生动活泼相结合的理念,使用图文结合、场景复原、艺术品创作、多媒体展示等手法辅助文物展示,帮助观众了解中国海外移民的历史变迁和社会生活、华侨华人在世界各地开拓、创业和所作贡献的历史,展示近代以来华侨华人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支持以及中国侨务机构的沿革发展。
地址东城区北新桥三条东口
门票免费。观众可通过官方网站(http://www.ocmuseum.cn)预约或携带身份证刷卡入馆。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7:00开馆(下午16:00停止换票及入馆),每周一闭馆。
电话010-64093039/64070943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

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北大红楼),是全国唯一一家全面展示五四新文化运动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北大红楼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近代建筑,原为北京大学第一院,全楼以红砖红瓦建成,故称红楼,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活动地。目前,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馆藏文物、图书等藏品7万余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759件。北京新文化运动纪念馆以复原五四时期北大红楼历史面貌为主,并辅以陈列展览和各类专题展,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陈独秀、蔡元培、毛泽东、李大钊等先驱在红楼工作时的情景,凸显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红楼历史氛围。
地址 东城区五四大街29号
门票 免费。观众可通过电话预约或携带身份证刷卡入馆。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至16:00开馆(下午15:30停止换票及入馆),每周一闭馆。
电话 010-66128596

 

得空时,不妨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启一段红色之旅,到波澜壮阔的历史中走一走、看一看,感受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

 

文字 |刘冕

部分内容来自各博物馆官网

摄影 | 林萱 张博 张菁 

编辑 | 小末 季星雯

 

往期精彩回顾

 


编辑:于丽爽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