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均几㎡”到“定制专属空间”,昌平更宜居
2021-07-05 14:12 来源:  北京号
关注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人居,是城市变迁最好的见证。“住有所居,安居宜居”更是万千家庭的共同心愿。改革开放以来,昌平百姓的居住条件逐步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城乡家庭告别低矮破旧、设施简陋的住房,住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楼房。

1978年,《国务院加强城市建设工作的意见》强调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方针,并且进一步肯定了将国家和地方投资融合为一体,实行局部统建和组织企业集资统建的做法。这一年,昌平县统一建设办公室成立,开始城市综合开发建设。

1979年至1983年,市政府直接下达建设任务和投资2300万元,县统建办公室按照昌平城镇规划,分别在昌平镇西环里、东环里、沙河镇北门、南口镇东坟地等四处开发土地。其中,西环里小区建住宅15.4万平方米,建配套设施8900多平方米,建有小学校、托幼所、商业服务设施等。小区规模之大、配套之全,在当时全市郊区县中名列前茅。

昌平老平房(资料图)

对于可以搬进新小区的百姓来说,那种一家人挤进十几平方米的房间,进门就是一张床、矮桌子和小板凳的日子,也终于可以说“再也不见”了。

1982年,中国房地产开发总公司昌平公司成立。公司成立后,与县工业品公司、市政管委等多个单位合作,在东关北里、和平街先期开发土地,建起一批高档住宅。这样由国家、地方分别投入一部分资金,共同开发的建设模式,把有限资金大限度地集中起来,也加快了住宅商品化。

居民家庭照(资料图)

当商品房时代来临,百姓的物质生活日渐丰富,也开始追求居住的舒适性和装饰性。当时,家庭客厅普遍都有一张大大的皮沙发,正对着电视。“定制家具”的初级概念开始兴起,电视柜通常由木工根据家里的格局打造,兼具功能与美观。注重装饰的家庭,还会定制与电视柜配套的背景墙,有些家庭还会配上一套音响和播放器。

别墅区(图片来源网络)

20世纪90年代初,京张、京丰公路拓宽,小汤山作为国家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确立,房地产业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昌平先后在京张公路沿线六个城镇进行开发建设。从此,帝景花园、欧风豪门、温泉花园、龙华苑、碧水庄园等众多居住小区涌现,极大地满足了居民对住房的需求。

20世纪九十年代的回龙观东村旧貌

1999年4月,为解决文化、科技、教育界人士和中低收入阶层住房困难而开发建设的经济适用房——回龙观文化居住区动工兴建。1998年,为解决北京市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困难,缓解市区旧城改造的住房压力,天通苑经济适用房居住区启动建设。

回龙观

近年来,随着交通、医疗、商业等各种配套设施的逐渐完善,天通苑这座郊区大型社区,变得越发成熟起来,并开始散发出独有的魅力。曾经以“脏、乱”闻名的天通苑已经成为记忆。对于这样一个入住了几十万居民的社区,社区文化建设、生活氛围以及生活品质等诸多方面,都能与一个小型城市媲美了。

天通苑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区政府制定旧城旧村改造政策,东小口、南邵、沙河等很多村落迎来旧村改造项目,村民们纷纷搬入宽敞明亮的新居;而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的楼房,也在陆续进行老旧小区改造。

近年来,昌平区按照相关政策,陆续推出了自住型商品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以满足更多工薪阶层的住房需求。

如今,对百姓来说,居住的改变不单单是物质上的,更是认知上的改观。大家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和个人的居住感受。不只要“居者有其屋”,更要住得舒适方便,装修风格也更加个性化、定制化,努力打造属于自己的梦想空间。


作者:

北京昌平官方发布


打开APP阅读全文
特别声明:本文为北京日报新媒体平台“北京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作者观点,北京日报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