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云:60年播音风骨盼传承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李洋

2021-08-09 13:23


一头桀骜银发、一袭雅致蓝裙,盛夏的北京,在北京市黄庄职业高中的一间工作室里,我国著名播音员、朗诵艺术家虹云正与一档学术节目的主持人探讨播音艺术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从广播时代、电视时代再到融媒体时代,虹云分别以播音员、主持人、艺术总指导等身份站立在时代潮头。她见证了新中国播音事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也盼望着自己60年实践积累而来的播音风骨能传承下去。

长在红旗下

虹云说,自己是长在红旗下的播音员。因为她中学还没毕业就被挑选进入带薪播音员培训班,师承齐越、夏青等新中国第一代、第二代播音艺术家,继承了延安精神,获得了正统的科班播音教育。

虹云本名冯云,出生于1944年。两岁时因父亲去世家道中落,她险些被送给别的家庭抚养。在她的童年和少年记忆中,虽然家中生活困难,但却十分重视子女教育。虹云的爸爸毕业于燕京大学司法储才馆,几个哥哥也是高才生,家中自然希望她能上大学。不过机缘巧合,1960年新中国广播事业大发展急需播音员。国家特批可以在高中生中招选。当时正在北京市女三中上学的虹云,经过朗诵、唱歌等考核后进入最后一轮考试。“一辆广播录音车开到学校,车上有两名播音员、一名录音师、一名干部处职员……”虹云回忆,她的命运就随着这辆广播录音车确定了方向。当年,她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前身、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播音专业培训班,正式参加革命工作。

去年,虹云在中国传媒大学讲课

虹云经常说,自己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这种幸运从播音学习阶段就体现出来。“当时给我们上基础课的是北大教授,上专业课的是齐越、夏青、潘捷、林田、费寄萍——播音界五大名牌。”那时候来给虹云和同学们做过讲座的,还有侯宝林、白凤鸣、马增慧等。

一年后,17岁的虹云出师了,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音部。“云可铺路,虹可架桥。广播通过电波走到千家万户,于是老师给我起名——虹云。”

实践出创新

“播音这一行,就是得实践。实践出真知,实践出创新。”虹云幸运地成为时代变化、播音观念变化后实践的先行者。

改革开放初,社会变化也带来了声音审美的变化。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贴近实际,成为人们对广播节目的新需求。虹云也得以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农民信箱》、《大众经济》两个节目,尝试了一种不同于以往的亲切、幽默的播报方式。“二分钱一碗的大碗茶,怎么能够搞活经济,就是讲这样的事……”虹云说,播这样的节目,就得笑起来,收音机里能传出播音员的笑声。

不仅播音风格改变了,虹云也逐渐实现了从播音员向主持人的转变。

虹云与陈铎在舞台上演绎“话说长江”

1983年,中央电视台纪录片《话说长江》风靡大江南北。虹云与陈铎作为最早的男女搭档节目主持人,给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而能成功担任这档节目的主持人,正是因为虹云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亲切自然的风格。“得缩短和观众的距离,就好像同坐在一条板凳上娓娓道来。降调、再降调……”

1987年,中国广播史上第一档集新闻性、知识性、专题性于一体的综合板块节目《午间半小时》开播,虹云和傅成励、陈曦担纲主持。“午餐桌上的话题”探讨改革的方方面面,引起了全国轰动。在这个节目播出18年后,2005年的一天虹云在北京大学做讲座时,台下一位学生告诉她“我是抱着收音机,听着《午间半小时》长大的。在高三复习那段紧张的时间里,每天和同学们在寝室里边吃午饭边听节目,是一段很值得回忆的时光。”

从我这老根学

“我从来不拒绝技术上的任何播法。”虹云说,但每个播音员都要清楚自己播报的是什么内容,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在事业的巅峰期,虹云以亲切自然的播音风格著称,而最近几年,她最心焦的却是政论类播音艺术的传承。

就拿最近一年来说,她一直忙于为“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的《每日金句》以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党史四本教材等大型播音项目把握艺术方向并亲自播音。作为学习强国《每日金句》栏目整体播音基调的领航者,她要率领112人组成的专家播音团队播报。虽然团队里绝大多数播音员是全国各地电台、电视台的金话筒得主,但她觉得政论类播音艺术的风骨仍欠缺。

虹云(左一)与雅坤、陈亮、黎江在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时,在录音棚探讨业务

“播音时,你是传达中央思想的人,中央思想内在的逻辑力量要表达出来。”虹云说,这风骨的养成,首先要理解文章的思想逻辑,因为文章的逻辑关系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在理解正确之后才能调动自己的感官,调动各方面手段把它读好。字音不真、句法不对、句读不准,都会导致核心思想表达偏差。她以7月17日《每日金句》中的文章标题“习近平论构建新发展格局”为例讲解:“这句话是一个主谓结构句子,谓语部分是动宾结构,动宾结构在播音的时候,动词和宾语的触及关系就要体现出来。同时,整句的重音应该放在‘新发展格局’上,而非‘构建’。”

虹云说,现在社会上存在主流播音方法边缘化的现象,她内心非常焦急。“我希望年轻播音员们,能从我这个老根上学习。在政论播音中,不该听出虹云或其他某个人的个性化声音,而是应该让听众对所播报的内容留下深刻印象。”

虹云与瞿弦和

娃娃朗诵别陷入形式主义

很少有人知道,虹云曾以主编身份推出过一套《小学语文同步朗读指导》(12册)。去年5月,该有声课程才正式上线。

“做这件事的起因是我看到许多青少年朗读和朗诵比赛中,孩子们陷入了一种套路。”虹云说着就模范了一小段“猴王大闹花果山”的讲故事表演。在这一小段的表演中,孩子的眼神、手势、语音、语调都被固化为一种超低龄的假可爱模式。“五六岁的孩子这么讲故事还可以,十岁的孩子还这么讲故事,就成了形式主义。”虹云很不客气地批评。为了让孩子们明白文章要怎样读,虹云邀请了老中青三代共12位艺术家来录制这套朗读指导,以纠正孩子们的声音审美,要让孩子们明白到底应该怎样读。

“一个人的感情和思想成长一定是通过语言体现出来的。朗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必备过程,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把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虹云希望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能纳入朗读的正规学习,改变重文轻语的现状。

而课文一旦读起来,孩子们就会自然发现许许多多的新问题,也进而产生新的学习兴趣。比如一年级的课文《秋天》中有一句话: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人”字,一会排成“一”字。这句话中就存在“一”的音变:一句话中先后出现了“一”读四声、二声、三声。“音变是高年级才接触的语文知识点,但其实在小学一年级孩子们在朗读课文的时候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朗读可以帮助孩子们更好地体会、理解到语言的丰富变化。”

当然,虹云对于过早把朗诵当作文艺特长来培养的倾向也不赞成。“人人都要学朗读,但不需要人人都当作文艺特长来培养。”

无论是对孩子朗读习惯的培养,还是对当下播音员的风骨养成,虹云一直尽己所能做了许许多多实事。她一再说“播音这一行就得实践,就得玩儿真的”,她也一直以此要求自己,在传帮带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她期盼着,自己承自延安的播音精神能在以后更多代际的后辈身上继续闪光。


编辑:金力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