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瓷张艺谋、消费张玉环,必须对恶意营销号刮骨疗毒
北京晚报 | 记者 殷呈悦

2020-08-11 20:52


锐评


进入 京报锐评 阅读更多内容
+ 订阅

网络环境鱼龙混杂,打假新闻屡见不鲜。不过,知名导演张艺谋打假“大舅子”的消息,还是让网友直呼惊奇。微博平台上,一名账号为“陈剑导演”的博主,多年来以张艺谋“大舅子”自居。对此,张艺谋导演工作室8月10日公开表示:“张艺谋导演的太太陈婷女士没有兄弟。”据报道,“陈剑导演”还曾碰瓷多位名人明星,并发表过偏激言论。目前,“陈剑导演”账号已被微博平台注明“因发布恶意营销内容被永久禁言”。

给自己戴上名人亲戚的头衔,不仅损害他人的名誉权,而且败坏诚实互信的社会风气。若粉丝信以为真,冒名者还可能顶着这个头衔招摇撞骗。让网友更为反感和愤怒的是,“陈剑导演”不光乱攀高枝,还公然消费江西冤案平反者张玉环。8月8日,该账号发表“不要再哭诉了,国家赔你几百万也够了”、“江西农民,你27年的收入比博士还高”等荒唐冷漠的言辞。放大补偿款的价值,忽视受害人多年遭遇的不公,仿佛人生悲剧是借机赚翻的幸事,对沉重的冤案做出如此肤浅的解读,“陈剑导演”的言论不仅是对受害人的二次伤害,也是对社会公正、司法正义的嘲讽,完全是非不分、黑白颠倒。

“碰瓷”名人,蹭的是名气;消费悲剧,蹭的是热度。对这名“导演”来说,都是踩着道德的底线,冲向流量的高地。对社会来说,这些恶意营销造成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就算账号关停了,可是虚假信息和错误观点已经散播出去了。从以往众多恶意营销事件中可以看出,低俗的虚假的传播,不仅挑动公众的情绪,也挑衅社会价值观。

多年来,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微博微信平台,无不采取各种措施打击恶意营销,但其乱象始终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大多数情况下,像对待“陈剑导演”一样,对恶意营销账号的最高惩罚就是关停。许多网友认为既不解气也不能除根。账号关停可以再开,禁言个别账号,不代表恶意营销就此“除噪”。今年4月,多家网站平台开展集中清理行动,关停恶意营销账号18576个;今年二季度,网信部门责令相关网站平台依法依约关闭“深度解读”“黑幕爆料室”“每日速递热闻”“缘见有约”等一批恶意营销账号。整治力度不可谓不大,但恶意营销噪声依旧不绝于耳,类似“陈剑导演”这样的博主,对禁令似乎充耳不闻。

究其原因,还是没有让恶意营销者付出足够沉重的代价。恶意营销,不是为了出名,就是为了获利,只有付出的代价远远大于收益,才可能让恶意营销者不敢再作“恶”。对恶意营销账号,不能一关了之。对违背公序良俗、篡改历史、抹黑英雄、造谣骂人、打色情擦边球的种种恶意营销行为,既要依法关停,将其流量变现归零,更要追究相关的法律责任。冒充张艺谋“大舅子”、消费张玉环,到底要不要负法律责任?对此类行为的惩处力度如果只是蜻蜓点水,就难以形成警示和威慑效应。关停账号相当于切除表面的“毒瘤”,法律的手术刀才能“刮骨疗毒”。

当然,网友也要擦亮双眼,明辨是非,不被恶意营销“牵着走”,不给恶意营销滋生的空间。如果我们身处的网络环境中,“比丑”“比烂”再也博不到眼球,赚不到流量,人人抵制,处处喊打,那恶意营销的荼毒自会消失殆尽。


编辑:殷呈悦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