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卖“人脸数据”亟须严打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0-08-11 18:33


锐评

“一张(静态)人脸五毛钱”“照片活化软件加教程35元。”据媒体揭露,“倒卖人脸”渐成黑色产业链。别有用心之人可能只花一顿午饭钱,就能与别人“换脸”,甚至冒用这张脸打开他人手机里的私密软件。

倒卖面部识别数据竟成廉价生意,令人不寒而栗。如今“刷脸”的应用场景比比皆是,从购物支付、门禁考勤等日常所需,到身份注册、开卡确认等安全应用,覆盖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截至2018年底,我国面部识别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超过150亿元。任何一处被撕开口子,轻则个人财物受损,重则危害社会安全。而且不同于密码被盗、存折丢失等传统信息泄露,人脸所附加的功能更多更广泛,一旦被非法者攫取,不是挂失一下、发则声明就能了事的。若任由黑色产业链生长,负面效应必呈几何级数增长。

相较于难以估量的危害,“倒卖人脸”的成本却很低。从曝光案例看,无论“炮制假照片”“合成假动图”还是“偷盗真照片”,技术门槛都不是很高。相当一部分商家,采集人脸时积极主动,保护信息时兴味索然,追逐风口“眼光精准”,鉴别假照时“高度近视”。相关的法律法规也不够完善,常常处于“牛栏关猫”的状态,围追堵截的力度较弱。犯罪收益和成本倒挂,给了一些人铤而走险的机会。

人脸是重要生物信息,也是计算机技术识别身份的重要依据。保护好我们的“脸”,首先需要提高数据采集的门槛,不能什么程序都来蹭“脸”,什么无资质的商家都来跟风。认真审视现行的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谁能用、怎么用,滥用乱用如何严惩重罚,那些频频乱伸的“黑手”、只顾赚钱不顾责任的商家,才能有所忌惮、心生敬畏。以强有力的举措,倒逼人们正视使用边界,引导更多人意识到保护自身数据的必要性,应当成为未来一段时间的治理重点。

这些年,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为人类带来了巨大便利,也对隐私安全、社交伦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让创新产品成为助力人类发展的工具,而非反噬我们的武器,主要取决于研发使用的因势利导,特别需要“见事早”“立规矩”。装好刹车再上路,早点划清底线红线,也能避免很多安全隐患。


编辑:汤华臻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