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期间航天科工逐步实现每年10次量级商业航天发射任务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张航

2021-11-25 17:05 语音播报


热点

在11月25日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侯秀峰作主旨报告,系统总结了“十三五”期间航天科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成果,并提出后续发展展望。

记者了解到,中国航天科工将加快推动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应用,形成直径系列化、能力梯度化的固体运载型谱,“十四五”期间,逐步形成每年执行10次量级的商业航天发射任务,有效补充和丰富快速、经济、灵活进入空间的方式和手段。

据介绍,中国航天科工着力培育航天“新动力”,持续推进以“无依托测试、无依托发射、无依托测控”为显著特点的固体运载火箭型谱化发展和常态化运行。目前,快舟系列固体运载火箭已圆满完成12次发射任务,成功将22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首次圆满完成世界上直径最大、国内推力最大的固体发动机试车试验,开辟了一条大型运载火箭发展新路径。

同时,航天科工大力推进以“经济、安全、便捷、机动”为特点的可重复使用空天往返飞行器研制及应用,腾云工程圆满完成了我国首次液体火箭冲压组合发动机模态转换首次飞行验证,实现了空天飞行组合动力技术重大突破。同时,加快磁悬浮关键技术攻关,持续推动在航天装备高速电磁推进和轨道交通方面的成果转化。

此外,航天科工面向低轨卫星星座建设和应用需求,攻克一系列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发射了多颗卫星,有力推动了我国空间新设施的快速发展;积极布局商业航天产业链“新能力”,以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服务为牵引,全面布局运载火箭研制及发射、空间平台及载荷研制、卫星运营服务、空间信息应用等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创新发展。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航天科工提出了未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展望。面向未来规模化、高效化进出空间、利用空间需求,中国航天科工将坚持以固体发动机为主动力,加快推动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研制应用,形成直径系列化、能力梯度化的固体运载型谱。“十四五”期间,逐步形成每年执行10次量级的商业航天发射任务,有效补充和丰富快速、经济、灵活进入空间的方式和手段。

同时加强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采用多元化投资建设运营新模式,推进行云工程天基物联网系统第二阶段建设,推进以“实时遥感、云化应用、产业主导”为显著特点的航天星云即时遥感共享星座建设,推进全球掩星气象探测星座建设,2022年实现12颗以上卫星研制并发射入轨,面向应急监测、气象预报等多领域提供卫星数据定制化服务,更好的促进空间信息技术赋能国民经济发展。

此外航天科工还将加速推进临近空间太阳能无人机、临近空间浮空器等空间产品研发,推进重复使用空天运输平台关键技术验证试验,为国家空间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有益补充。

中国(国际)商业航天高峰论坛是我国首个商业航天领域的专业化论坛,论坛高度契合商业航天产业发展趋势,有效汇聚商业航天产业链、创新链优势资源,全面展示产业的良好态势及丰硕成果,为推动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记者了解到,本次论坛在线上线下同步举办了商业航天产业主题成果展览,31家企业参展,围绕商业运载发射服务、商业卫星研制、空间信息应用、商业航天产业上下游协作配套等领域,集中展示商业航天领域最新技术成果、应用产品、解决方案与前瞻部署。

此外,论坛还首次开展“商业航天最具影响力企业”评选。该评选工作自8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国内商业航天企业的广泛参与,经组织评选征集、形式审查、网络初评和专家终审,共有15家企业获得“2021年度商业航天最具影响力企业”称号。

快讯

编辑:高晨晨


打开APP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