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副食店在鼓楼大街开了六十多年,现在成了“网红”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方非 实习记者 师悦

2020-12-08 12:24 语音播报


热点

鼓楼大街东侧,藏着一家“网红”国营副食店。和大多数早已退出历史舞台的副食店不同,走过了六十多年风雨的赵府街副食店,凭借地道的老味道和几十年前的老物件吸引了不少顾客“打卡”。

从门口看去,赵府街副食店的招牌与其他店家并无二样,推开副食店的门,就是另一个世界。泛黄的墙面上,还挂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油彩宣传画,磨掉漆的木质柜台上,放着各式各样的咸菜,几口经年的大缸中,盛着散装的黄酱和麻酱。在店里,称重用台秤,算账用算盘。

“真香啊,还是小时候的味儿!”家住角门的刘大爷一进店,就被屋内弥漫的芝麻酱香吸引。“之前朋友送了我一瓶这儿的酱,吃完我惦记了好久,这次特意过来买5瓶。”

“好嘞!”只见李瑞生左手拿起一个空瓶,右手抄起架在缸上的长柄大勺,勺头在麻酱中一舀,再往瓶里一倒、一转,麻酱就顺着瓶口层层叠叠流进瓶,动作一气呵成,麻酱一滴都没流到瓶壁外。

买完酱,刘大爷又掏出手机,对着屋里的陈设拍了起来。他左瞅瞅,右看看,摩挲着手出神,迟迟没有离开,“到了这岁数了,恋旧。”刘大爷说。

1987年,李瑞生来到店里,33年过去了,一头白发的李瑞生还在守着老人们的念想。李瑞生回忆,这家店1956年就有了,比他还大3岁。在计划经济时代,这儿曾是附近街坊们购买油盐酱醋的唯一去处。1992年废除票证后,市场、综合超市一家家开了起来,副食店受到了不小的冲击,不少同事都去另谋出路了,“一根筋”的李瑞生却选择了留下来。2006年,李瑞生和副食店所属的公司签订合同,副食店自此由他自负盈亏。

“大超市有他们的特色,我也有我拿手的商品。我的顾客,不只是附近的居民,还有手机那头的人。”这家小店被顾客们拍下发到网上,成了“网红”,用李瑞生的话说,红的都“发紫”了。“我常挂在嘴边的话就是网络时代太厉害了,我这头发花白的人都理解不了。”李瑞生感慨地说。

采访中,不少顾客是从通州、回龙观、丰台等地辗转来到店里,还有外地游客也来“打卡”。麻酱、黄酱、香油是店里的招牌,好不容易来一趟,他们一买就是十瓶八瓶。

副食店早晨7点开门,上午9点多就开始排队,一直排到下午四五点。队伍长时,从柜台一直排到店外,再延出去十几米。一天下来,麻酱要卖五六百斤,黄酱要卖一百多斤。11月25日,单是微信付款的,就有206人。

眼下,61岁的李瑞生已过了退休的年龄,几十年了,他没休息过一天。“我和老伴儿早有计划,真要离开岗位时,先玩儿四九城、长城、八大处,再去趟北戴河。”李瑞生话锋一转,“得找到合适的人来接替,我才能踏踏实实‘下岗’,得把老店的记忆传承下去,给北京人留个念想……”

赵府街副食店门脸不大,却已然成为了北京人眼中珍贵的舌尖记忆。

现如今虽然有了电脑、计算器,可李瑞生依旧习惯拨老算盘珠子算账。

凭着多年坚守和口碑,赵府街副食店渐渐有了名气。除了老街坊,还有专门从通州等地辗转来的顾客,此外还有游客也来“打卡”。

李瑞生抄起架在缸上的长柄大勺,勺头在麻酱中一舀,再往瓶里一倒、一转,麻酱就顺着瓶口乖乖流入,一滴都没流到瓶壁外。

副食店泛黄的墙壁上还挂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商品画,时光仿佛倒流。

精选

编辑:杨萌


打开APP阅读全文